泰王國(簡稱泰國)

國旗 泰國國徽
國名及由來 泰國的正式全稱為「泰王國」(泰文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皇家轉寫Ratcha Anachak Thai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râːt.tɕʰā ʔāːnāːtɕàk tʰāj/說明·資訊)),其中「ราช」表示「國王」、「อาณาจักร」意為「領土」、而「ไทย」則代表「自由」之意。在過去,泰國一直以「暹羅」(泰文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作為國名。在擺脫高棉人統治之後,暹羅人以「自由」一詞(讀音即為「泰」)作為主體民族泰族的名稱。1939年6月23日1945年9月8日期間,暹羅改稱「泰國」(泰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皇家轉寫Prathet Thai),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唯一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復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
近代政治與歷史

泰國古稱暹羅,至少從舊石器時期,大約4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受印度文化宗教影響,1世紀開始有王國出現。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掌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歐洲列強來到暹羅,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受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拉瑪四世1851年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佈「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協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戰後的泰國長期實行軍政府獨裁統治,鑾披汶·頌堪沙立·他那叻他儂·吉滴卡宗江薩·差瑪南炳·廷素拉暖等先後掌權。

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軍方推翻差猜·春哈旺、憲法和國會。其後泰國人民上街遊行,抗議軍方統治。軍方血腥鎮壓,迫使泰王介入。總理蘇欽達和示威人士領袖雙雙跪在泰王面前,承諾平息風波,示威始告結束,選舉和憲法也得到恢復,泰國開始民主化。泰國民主黨川·立派成為總理。

1998年7月14日塔克辛·欽那瓦創建泰愛泰黨,並任黨主席。不到五年期間,泰愛泰黨合併幾個小黨,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

2001年2月的大選,塔克辛·欽那瓦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總理,泰愛泰黨在國會下議院500席中取得248席,擊敗民主黨,成為單一大黨,他成為泰國第23任總理。

2005年2月的大選,泰愛泰黨贏得500個議會席位中的375席,取得壓倒性勝利,塔克辛成為泰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滿4年,並成功連任的民選總理。

2006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4月5日,看守內閣總理塔克辛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2]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組織4月2日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3]而塔克辛繼續出任看守總理。9月19日,泰國軍隊乘塔克辛總理赴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之機發動政變,宣布暫時廢除憲法。[4]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5]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6]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7]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8]

2007年8月19日,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9],獲得通過。[10]其後獲塔克辛支持的人民力量黨2007年泰國國會選舉中勝出。

2011年7月3日,獲塔克辛支持的為泰黨在大選中勝出,再次上台執政。

現任泰國總理為盈拉·欽那瓦,於2011年8月5日上任,目前塔克辛前總理在泰國國內仍維持影響力。

地理與氣候

國境大部份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份。

泰國西部為山區,是喜瑪拉雅山脈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一直由北向南走向。位於清邁府因他暖山(海拔2,576公尺)是泰國的最高峰。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裡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耶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另外,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氣候

泰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攝氏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南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弱。

人口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總計6000多萬人口。泰族為主要民族,佔人口總數的75%、華族佔14%,馬來族佔2.3%,其餘是緬族高棉族苗族瑤族桂族汶族克倫族撣族塞芒族沙蓋族孟族等民族。

大約有14%的泰國人口是華裔,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

另外,馬來族是另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2.3%),其餘的少數民族包括高棉、孟族等民族。除此之外尚有京族,以及一些住在山上的部落,例如巴通族嘎良族(著名的長頸族)、拉祜族苗族傜族等,接近緬甸的山區有少數撣族人,這些人口大約為788,024人。

除此之外,泰國還有大量的來自其他亞洲地區、歐洲、北美等長期居住在泰國的人口,還有大量非法移民。不過由於泰國人口基數大,所以這些人口只佔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以產業結構來分析,泰國的人口主要為農業人口,集中在稻米產地,即泰國的中部和東北、北方。隨著全球化進程,泰國也在工業化過程中,有大約31.1%的泰國人口集中在曼谷等大城市,而且在持續增長中。

宗教

泰國是世界上的佛教強國之一,大多數泰國人信奉作為國教的上座部佛教部派佛教的一個分支),佛教徒佔全國人口95%以上。

佛教對日常生活產生強烈的影響。長老非常受人們尊敬。因此,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寺廟(wat)都是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禪是佛教最普及的方面之一,有無數泰國人定期坐禪以提升內心的平靜和愉快。遊客也可以在曼谷的幾個中心或者國家的其他地方學習坐禪的基本原則。

泰國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惹拉府以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主,佔全國人口的4%。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的信徒,但較佛教徒的人口有很大的相差,其僅佔總人口的1%左右。這些非佛教信仰者完全有信仰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

重要節日 每年4月13~15日為泰國潑水節(新年)、御佛節、5月10日為春耕節
觀光景點

旅遊業在泰國觀光旅遊局的大力推動下,成為泰國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遊客可以在境內不同的地區享受不同的旅遊形式。泰國有現代化的城市曼谷,南部面臨暹羅灣和印度洋,有很多天然的沙灘度假區發展起來,北部山區氣候宜人,亦適宜旅行。

著名的旅遊景點:

飲食習慣 泰國菜講究酸、辣、鹹、甜、苦五味的互相平衡,通常以鹹、酸、辣為主,而帶著一點甜,而苦味則隱隱約約在背後。在不同地區之間,飲食口味及偏好稍有差異。主要分成四大菜系,各種菜系都有不同特色。
泰勞訓練方式 與菲律賓相同(請參考菲律賓),勞工大都只願意擔任工廠勞工,不願意擔任家庭類勞工。
輸出勞工國家 新加坡、香港、台灣。現在最大宗出口國家為南韓,因為起薪高達新台幣22000元
禁忌 不可用手或身體任何部位碰觸泰國人頭部,因為泰國人視頭部為一天運氣的象徵,曾有外國觀光客碰觸泰國人頭部,又堅不認錯,導致被殺害案件
上述資料來源:維基世界百科